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東升 王 春
法治日報通訊員 周璐穎
“現在出海作業,直接在‘海之矯’平臺上申請就行。太方便了。”近日,從事運輸船作業的社區矯正對象王某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如今只需一部手機,就能在線簽到和辦理外出申請,并通過平臺與司法所工作人員進行日常報告、視頻點驗等,在嚴格監管的同時保障了社區矯正對象的就業需求。
安心作業的“一小步”,背后是浙江省舟山市創新升級監管模式的“一大步”。
今年以來,舟山市以強化社區矯正對象海上監管為目標,打造涉海涉漁社區矯正聯合管控平臺,整合公安、海洋漁業、海事等10個部門執法力量和數據資源,通過構建“數字賦能、一網通管、多跨協同”的“1+7”體系(“1”即在“浙里辦”平臺架設社區矯正對象功能模塊“海之矯”,集成社區矯正對象外出申請、在線簽到、投訴申請等服務事項;“7”即建設聯合管控平臺,設置基礎信息、核驗審批、日常監管、警務處置、多跨協同、教育幫扶、數據統計等7個模塊管理內容),將其作為數字法治多跨場景重大改革的一個子場景,打造社區矯正海上監管的精密智治范式。
回應基層改革需求
涉海涉漁產業是舟山的基礎產業、民生產業和特色產業。目前,舟山市涉海涉漁刑事犯罪的社區矯正對象占全市同期在冊社區矯正對象一定比例。
“海上作業存在特殊性,以往船只定位通訊聯絡未實現常態化,對涉海涉漁人員的合法證明也存在數據壁壘,監管合力尚未形成,導致社區矯正機構無法及時掌握社區矯正對象海上作業的審批條件和作業期間活動情況,存在監管困難。”舟山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說,這一問題已成為該地社區矯正執法實踐中的難點、堵點。
為切實解決規范管理與保障權益、嚴格監管與數治滯后、社會屬性和協作不暢等問題,從去年開始,舟山市以問題為導向,凝聚部門合力先后出臺《關于涉海涉漁社區矯正對象監管監督的若干意見》《舟山市社區矯正對象涉海涉漁外出活動監管監督辦法》等多個文件,進一步健全涉海涉漁社區矯正工作監督監管機制。與此同時,舟山市司法局以開發建設“涉海涉漁社區矯正對象聯合管控”應用平臺成功破題,實現對涉海涉漁社區矯正對象全方位全時段精準管控,保障了社區矯正對象就業謀生致富需求。
精準重塑矯正生態
聚焦兼顧依法監管和保障就業兩大核心問題,舟山市司法局以“1+7”體系建設涉海涉漁社區矯正對象聯合管控平臺,實現社區矯正工作從“線下治理”向“云上治理”迭代。
“我們緊扣涉海涉漁社區矯正執法核心需求,設計了社區矯正對象外出審批監管流程圖,通過管理平臺與有關部門共通從業資質證明、勞動關系證明等數據,實現在線智能核驗審批。”據舟山市司法局工作人員介紹,涉海涉漁社區矯正對象聯合管控平臺打通10個部門整合22項數據資源,實現跨業務、跨部門數據集成共享。
據了解,平臺上線運行3個月以來,已累計審批47名社區矯正對象從事海上作業,抓取核實相關信息164次,準確率100%,數據入庫率達100%,核查審批監督管理工作效率提升60%以上。
定向幫教保障權益
在涉海涉漁社區矯正聯合管控平臺首頁,一張監管海圖格外引人注目。據了解,監管海圖可實現船只人員軌跡自動對比、遠程點驗、視頻抽查等核查功能,通過24小時數字化監管,大幅提升社區矯正對象動態信息準確度。
依托動態跟蹤和數據分析,平臺可以自動精準實現對海上作業的社區矯正對象的越界警告、脫失警告、分離警告等。“有了這個警示功能,工作人員可以第一時間發現問題,通過視頻核查、語音通話等方式,及時掌握最新情況,聯動公安、海警等部門處置突發情況。”舟山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大數據支撐下,該平臺通過多維度設置風險模型,改變了以往單純依靠人工分析預判的預警模式,以“實時智控”實現精準管控,有效提升了社區矯正對象管控的安全性。
與此同時,平臺還根據社區矯正對象罪名和不同矯正需求,定向推送學習教育視頻和資料,有針對性地落實教育幫扶;并開通社區矯正對象勞動爭議案件辦理綠色通道,依法保障社區矯正對象合法權利。
舟山創新推出“智慧矯正”平臺,用數字化技術手段賦予社區矯正工作更大的執法力度和更多的執法溫暖,實現監督管理和保障權益的有效統一。
附件:
責任編輯: 朱劍